基于核心素養 探究美術教學方式的轉變
——以《畫家筆下的質感》教學為例
文|侯明君
時代發展日新月異,教育領域自然也要與時俱進,亟待全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教育實踐。黨的十八大后,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提出了核心素養的概念,明確“將組織研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展核心素養體系,明確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隨著新時代教育理念的不斷提升,“核心素養”這個新概念,逐漸成為一個熱詞,表達出素質教育的核心和精華,體現了素質教育的方向和需求,將素質教育的現代化帶入了新的階段。
核心素養發展體系,與之前的素質教育體系相比,突出強調了受教育者的個人修養、社會關愛和家國情懷,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發展、合作參與和創新實踐的意識與能力。美術課作為一門義務教育基礎教學科目,教學中應以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和文化理解五大核心素養為指導,由內而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獲得知識與運用技能的能力,并通過美術教學的實踐,引導學生逐漸形成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懷。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尹少淳教授曾在美術核心素養的報告中指出:“中國的老師已經習慣了知識與技能,本身無可厚非,問題出在知識與技能未能轉化為素養和能力。”
筆者基于培養核心素養的理念和要求,選擇湘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3課畫家筆下的質感》一課,在我校212班進行了課堂實踐活動。《畫家筆下的質感》一課屬于典型的“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的課程,教學目標是:理解并形象地描述物體表面質感給予的觸覺感受和視覺感受;賞析名作,了解繪畫中的質感表現;能夠運用繪畫手段表現出不同物品的質感。為了讓學生了解核心素養的概念、培養核心素養,筆者結合多年美術教學經驗,選用了“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的教學方法,將對核心素養的認知和培養有機滲透到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F以本次課堂實踐為例,按照授課內容層次的逐漸深入,闡述如何通過教學方式的轉變,讓學生在理解知識與掌握技能的同時培養核心素養。
一、從書本情景和教師經驗轉變為真實情景和學生經驗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多采用“書本情景教師經驗”的教學模式,因循守舊,不注重能力的培養,學生處于被動地位,沒時間進行思考、吸收和消化,課堂氣氛也比較沉悶,容易產生疲勞感,學習美術的興趣會逐漸消磨殆盡。而“真實情景學生經驗”式的教學,真正從學生的實際需要、能力水平、認知傾向出發,優化教學過程,更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
筆者在課堂實踐過程中精心設計“摸一摸、猜一猜、看一看”的游戲,并將導入內容融入游戲之中,實現了從“書本情景”到“真實情景”的轉化。“摸一摸”——將手伸入口袋觸摸袋中物品,然后用語言描述摸到的物品(石頭、棉花),大家根據描述分析袋里裝的是什么?!安乱徊隆薄n件出示物體局部圖片(樹葉、樹皮),猜一猜是什么物體?!翱匆豢础薄埻瑢W們在教室里找一個物體,觸摸一下,描述出它的質感。
三個游戲環節環環相扣、層層遞進,創設了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從日常認知中開始學習,根據生活經驗,了解什么是質感,通過觸覺感受逐步加深對質感的認知。這種借助學生生活經驗,創設真實情景的游戲導入,巧設懸念,先聲奪人,激發了學生探索知識的欲望,使教和學在愉快、輕松的氛圍中開始,用學生喜歡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習興趣,為核心素養的培養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從講授式教學轉變為基于問題的自主探究式學習
在授課時,筆者改變了以往枯燥乏味不利于學生理解的講授式教學模式,轉而采用小組自主探究的教學方法。在賞析著名畫家廣廷渤的油畫作品《鋼水·汗水》時,讓學生感受畫家如何增強畫面的感染力時,用“直觀感受如何?”“為什么會有這么強的視覺沖擊力?”兩個問題開門見山將學生帶到“質感的描繪”這一情境中,然后引導學生分組討論:“畫家描繪的主要人物形象哪些地方讓人感覺到特別震撼、特別逼真?分別表達了怎樣的質感?”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答案,最后,教師綜合小組代表的發言,帶領學生得出了正確結論:畫家通過對四位煉鋼工人汗流浹背、解衣透涼、舉杯痛飲等情境中質感的細致刻畫,讓觀者有了強烈的真實感和視覺沖擊力,突出了緊張勞動后煉鋼工人的剛毅性格與拼搏精神。
這樣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問題解決的方案并誕生新的觀念,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究與合作中運用美術知識和實踐能力,認真而富有個性地學習,彼此之間成為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鼓勵者和欣賞者,是形成創新精神和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三、從先教后學轉變為“教學做合一”
“教學做合一”源自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學理論,主張以“做”為核心,在做上教,從做上學,實現“教學做”的有機統一。
在美術作品中,形狀和線條是表現物體質感的重要手段,直線可以表現可塑性較強的物體,而曲線可以表現較柔軟的物體。筆者為了讓學生切實理解這兩個重要手段,把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繪畫中,在“用畫筆表現物體質感”這個環節,特準備A4紙和絲綢,讓學生在課堂上把兩種材料依次擺放為“平放”“折疊兩折”和“隨意揉皺”三種形態,并用線條分別畫出紙和絲綢的不同質感。學生在教學的過程中由淺入深、邊做邊學,將書本知識與課堂繪畫實踐靈活地聯系在一起。學生無論美術基礎強弱,都能從中萌生對繪畫的興趣,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獲取實用知識與技能的過程中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傳統的美術教學只重視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傳授,是“先教后學”,把學習僅僅局限在會不會畫,畫得好不好上,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關注核心素養的今天,用“教學做合一”確定教學與實踐的關系,更能讓學生學以致用,將知識與技能轉化為美術素養與能力。這個過程不僅是知識獲取與運用的過程,也是知識創造的過程,是學生自主性發展,成為積極參與者的過程。正如成尚榮先生所說,以人為核心的課程改革和教學改革將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讓“課堂上長出蘋果樹”,令學生充分意識到創新實踐的重要性,將核心素養的概念深植于每個學生的心中。
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美術教育已全面進入培養核心素養的階段,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取代傳統知識傳授方式,是素質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一次重要升華,意義深遠。因此,美術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以學生為本的課程觀,大膽嘗試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為初中美術學科核心素養教育目標的落實尋找更多切實可行的有效方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養出更多具有實踐精神、創新能力和民族情懷的優秀美術人才。
(作者單位:山西省太原市第三十中學校)
(責任編輯 張 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