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體與數學教學的深度融合
文|馮秀梅
好的小學數學課堂應當充滿磁性: 高遠、博大、幽深、厚重、多彩,師生暢通,情理交融,意境和諧,既要精心裝點“內環境”,也要精心打造“外環境”,每一個細微處都是對學生心靈的滋潤、滲透和映射,窗里窗外都是數學的“影子”,課內課外都是一個巨大的磁場。身處在這樣的磁場中,數學是迷人的,學生是迷人的,而與此相關的數學學習人生也是迷人的。自然,這樣的“磁場”離不開現代化信息技術的保駕護航。那么,從“學有所教”到“學有良教”,多媒體在其中應扮演什么角色呢?
一、興趣聚焦有保證
高效的數學課堂應當“走出自我欣賞的陷阱,真正把學生放在首位。”如何“把學生放在首位”呢?毋庸置疑,讓學生肯學、愛學、樂學,才是對他們最大的體貼和負責,才是“放在首位”的應有之義。通過多媒體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打造水一樣“載歌載舞”的高效課堂; 利用教育云平臺改變教學呈現方式和知識的演繹過程;通過“網絡化、數字化、情境化”打造搖曳生姿的數學學習新時空……這一切都為學生的興趣聚焦創造了條件。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表面積》一課時,教師通過多媒體出示筆筒、火腿腸、下水管、蠟燭、墻柱子、熒光棒等圓柱體形狀的物體,接著,再用多媒體動態箭頭徐徐展開了圓的側面,呈現出一個被特意涂成紅色的長方形(或正方形)的圖案。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總結出“圓柱”的定義:“由兩個完全一樣的圓和一個側面組成的圖形就是圓柱。圓柱側面展開是一個長方形。”實踐證明,“聲”“光”“色”耀眼登臺亮相,就是點燃學生興趣之火的助燃劑,教師應該是這種“助燃劑”的制作者、使用者和更新者。
又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可通過多媒體安排以下學習環節。(1)利用多媒體呈現謎語,讓學生思考并猜謎:“有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每天都要脫一件,最后剩下一張皮。(日歷)”(2)教師追問:“今天是2018年的幾月幾日?(9月10日)”“這是一個什么日子?(教師節)”“對!請大家回顧一下,還有哪些節日?”(3)用多媒體呈現節日,提出問題:“六一兒童節、中秋節、國慶節、元旦……這些節日里藏著有關年月日的知識,同學們知道嗎?”
毋庸置疑,節日就藏在平常的生活中,把它從記憶中找出來,從歲月長河中找出來,需要興趣的激發、熱情的聚焦和注意力的集中。而這一切需要多媒體的保駕護航。對三年級學生而言,在頭腦中熠熠生輝的并不是某個具體的日子,而是與這個日子有關的生動的、令人難以忘懷的情境和細節。鑒于此,給兒童節、中秋節、國慶節配一些動態畫面呈現出來,能第一時間吸引學生的眼球,之后教師再引領學生向知識的深處挺進也就水到渠成。
二、難點攻克有保證
數學課堂教學中,能夠快速攻克難點,無論是對于教師,還是學生,都是一件值得付出且高興的事情。“分岔之處需撥之,阻塞之處需疏之”。的確,利用多媒體技術必將輕松地突破難點重點。當學生把那些晦澀、難懂、復雜的知識轉化為自己能夠理解的內容時,心中充滿了巨大的喜悅和成就感。
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其中找日歷、找月歷、找年歷等,都有一些“攔路虎”需要解決。對此,教師通過多媒體把有關年月日的資料補充于課堂教學,從信息資源、課程內容、課程資源以及課程實施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就能輕松且高效地解決難點、突破重點。如,每隔四年才會出現一個二月有29天的一個所謂的閏年。那么,如何從眾多的年歷和日歷中找到這個二月?讓學生帶來2012年到2018年全部的二月?讓學生掰著手指算?顯然,這些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對于三年級學生來說,不完全知道每隔四年就有一個29天的二月這樣的知識點,單單是找到這么多年的二月份的日歷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此時,運用多媒體在大屏幕上并排展示出 2012 年到 2018 年全部的二月,那么,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當學生找出答案后,教師將2012年和2018年的二月份用醒目的顏色標出,用直觀的方式,掌握了難點。
又如,在教學《量角器量角的度數》時,教師就可用多媒體自帶的學科工具來演示,步驟清晰明白,學生也學得有滋有味,從點對點、線對線,到讀度數,隨意拖拽、放大、旋轉,在輕松自如中突破了難點。
再如,在教學《千米的認識》時,教師通過播放學生跑步的動漫視頻,讓學生直觀、逼真、形象地感知長度。憑借多媒體,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為動態,再現生活世界,再現局部細微情節,必將把抽象的東西具體化,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許多的難點都可通過多媒體得到解決。關鍵在于教師如何讓多媒體恰如其分地介入課堂,如何讓多媒體“該出手時就出手”。重要的不是多媒體技術本身,而是在技術的高效介入中,重難點的解決、思維能力的提高、視域的敞開、數學本質的揭示、數學方法的積累、思想情感的交融以及呈現出的令人難忘的創造之光,才是從“學有所教”到“學有良教”轉變過程中所需要的境界。引領學生沉浸在這樣的境界中,必將走得更遠,也收獲得更多。
三、拓展延伸有保證
“我們實施教學時,不能止于文本,否則學生的生成空間不大,思維能力得不到有效發展。”的確,僅僅“止于文本”的課堂是單薄的、蒼白的、脆弱的,也是沒有后續力的。高效的數學課堂應該抓住小細節進行更多層面的拓展延伸,應該在一些有意義的生成點和延伸點上展開進一步的探究活動。而這一切,同樣離不開多媒體與小學數學的深度融合。關鍵就在于,師生是否在這個過程中,打開了通向數學王國的更多路徑和通道,同時,也在于學生是否在這樣的現代化信息平臺中得到多方面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教師就可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正方形向圓的漸變過程”,進而來理解《周髀算經》中的“圓出于方,方出于矩”之本義,以此把學生的目光引向遙遠的古代。教師也可通過多媒體出示“古代木車、現代工廠大型車間管道、小轎車車輪”等圖形后,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車輪要做成圓的?”力爭讓學生把數學知識和科學知識聯系在一起。教師還可帶領學生通過多媒體欣賞天壇、杭州玻璃穹頂、廣州圓大廈建筑、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圓建筑、景德鎮著名的圓形瓷器,等等,讓學生想象:“如果生活中沒有圓,將會是什么樣子?圓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呢?”引領學生進入有關圓的更深處。教師這樣的追問不僅僅為課堂“增量”“增值”,而且也為學生的認識增加了“含金量”。
總之,多媒體讓小學數學學習的“內環境”和“外環境”都變得豐厚寬闊起來,它應該成為數學體現學習科學、深度學習、具體認知、新型混合學習等方面的引路石。對此,小學數學教師應該借助信息技術不斷拓寬學生的學習領域和渠道,不斷彌補和擴展學習的“外環境”,真正實現“為教而學”向“以學定教”的轉變,真正實現從“學有所教”到“學有良教”的華麗轉身,以此打造拓展性、開放性、延展性和創新性的數學學習新時空,而身處在現代化技術中的學生,也必將得到多方面的淬煉、鍛造和滋養。
(作者單位: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會館巷小學)
(責任編輯 岳 舒)